慢性扁桃体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为主要患病群体。据调查,慢性扁桃体炎的患病率为2.90%,而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患病率分别为4.17%和4.29%。该病易反复发作,可引起许多严重并发症,如肾小球肾炎、心肌炎、风湿病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同时儿童扁桃体肥大是引起儿童上呼吸道梗阻及睡眠不安的常见原因,并能造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 慢性扁桃体炎目前尚无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法,药物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需要切除扁桃体。腭扁桃体 浏览全文 >>
中医认为,腱鞘炎多由于局部过劳和血不容筋所致,若采用中药熏洗法治疗,往往可获得满意效果。 生活中,不少老年人为腱鞘炎所困扰。此病多见于腕部背侧、桡骨茎突处,常表现为伤处突起、压痛明显、腕及手指活动障碍等。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局部过劳和血不容筋所致,若采用中药熏洗法治疗,往往可获得满意效果。 方法:取桂枝、紫苏叶各15克,伸筋草20克,麻黄、红花各8克,透骨草、鲜桑枝各30克。加水煎沸20分钟,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蒸患处。待温时再浸洗患处 浏览全文 >>
药物敷脐是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由于此法简易、安全、疗效好,尤其适宜儿童和妇女各种疾病的防治。这里介绍常见病验方数则,供参考选用。 小儿夜啼:用细茶叶适量嚼烂敷脐,适用于脾虚夜啼。或用理中丸适量,温开水调糊敷脐。 小儿盗汗:五倍子、煅龙骨粉等量,冷开水调糊、敷脐,纱布固定,每日1次。 小儿积滞: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混匀加水拌成糊敷脐,每晚1次,连用3~5天。 小儿惊风:芙蓉花嫩叶6片,切碎捣泥,鸡蛋1个,和匀,煎后取适量敷脐,可缓解 浏览全文 >>
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冰之为药,早在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就记载,冰“味甘大寒无毒,主去热烦”。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收录了“伤寒阳毒,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良”的外治方法。现代本法不仅常用于高热昏迷病人的急救,而且还用于治疗一些疼痛、出血病证。以藉冰的大寒之性,直接作用于患处或特定部位,达到降温散热、止血止痛、消除肿胀等目的。 【操作方法】 将冰袋置放于患处冷敷,若为 浏览全文 >>
灌肠点滴法是将药液(中草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从肛门灌入或点滴入大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早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了蜜煎导法、猪胆汁导法,开创了中医直肠给药的先河。唐代以后,历代医家沿用和发展了这一给药方法,但主要目的仍局限于润肠通便。40年代,已出现了用中药灌肠治疗大便不通、肠道寄生虫病、溃疡病、肛门局部病症等的方法。50年代,中药灌肠已被许多学者采用,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70年代之后,这一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其操作方法 浏览全文 >>
点眼法是用药物制成水、散等剂型,将其点入眼角,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也是眼科常用的外治法。 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就记载用盐汤洗眼治目卒痛;用矾石和枣膏制成膏剂治目中风肿;用贝齿、珍珠制成散剂治目病。唐代《千金方》中更详细地记载了用棉蘸药汁注目眦中的滴眼法,用新毛笔蘸眼药粉撤入结膜囊内的点眼法。唐以后,点眼法不断发展,不仅作为治疗外障眼病的方法而常用,而且逐渐扩展到用于治疗眼科以外的某些疾病。如《鲆溪外治方选》中用甘草、梅片化水滴眼治疗伤寒无汗;《理瀹骈文》记载了用 浏览全文 >>
熏鼻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粉末,熏入鼻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最早见于元代倪维德的《原机启微》,书中记载用唁鼻碧云散嘻鼻治疗目肿红赤,昏暗羞明,隐涩疼痛,风痒鼻塞,头脑痰痛,眵泪稠粘。并将其喻为“开锅盖法”。在附录中,已收载了拨萃方熏药,治疗偏头痛眼疾。至明清时期,此法有了进一步发展,不仅用于治疗眼疾,还广泛用于治疗伤寒、中风、时疫、温病、喉风、牙痛等症。如赵学敏《串雅外编》中介绍了用不同的配方啼鼻,治疗风热头痛、风寒头痛;用还魂丹唁鼻治 浏览全文 >>
塞鼻法是将药物研细,加赋形剂制成栓子,塞入鼻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在民间流传颇广,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就收载了近30首塞鼻方。所治病证达十余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如用白果、麻黄捣碎塞鼻治疗寒哮;用井水磨陈金墨、灯草蘸塞鼻治衄血;用生半夏饭丸裹塞鼻孔治临产突然晕绝;用蜈蚣与麝香研末包裹塞鼻治小儿天吊等。50年代后,对此法进行了挖掘、整理,并应用于临床。如用芫花根切碎捣烂塞鼻,治疗急性乳腺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人还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操作 浏览全文 >>
含漱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汁后,让患者用药汁漱涤口腔,防治口腔、咽喉疾病的方法。 含漱法起源较早,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提出饭后漱口可以预防龋齿。唐•王焘《外台秘要》提出“嗽口用盐水”。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医药卫生的发展,此法也不断发展,逐渐由单纯用于口腔卫生,发展到治疗一些口腔、咽喉疾病。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就记载了9首漱口方,分别治疗牙痛、齿衄、舌衄、喉风、烂喉痧等病证。本法藉药汁与口腔、咽喉粘膜的直接接触,而发挥清热 浏览全文 >>
鼻嗅法是让患者用鼻嗅吸药气或药烟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法古已有之,它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一些名医也用此法治病。如清代叶天士即用常山饮炒嗅治疗疟疾。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收载有十余首鼻嗅方药,治头痛、呃逆、疟疾、产后血晕等病证。鼻嗅法是使药物通过鼻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药理效应。因此主要适用于不便服药的婴幼儿以及一些难以服药之证。 【操作方法】 用瓶装药物,敞开瓶口置病人鼻下,让患者吸其药气,或用药物煮汤,趁热让病人以鼻嗅其蒸汽,或将药物卷入纸筒,点燃生烟,让病人用鼻嗅其 浏览全文 >>
刷牙法是用药物牙膏刷牙,以清洁口腔,防治口腔疾病的方法。 据医学史记载,我国于公元前数世纪已有用杨柳枝,把一端或两端咬软或打扁成扁刷状,蘸药揩齿,以清洁口腔,此可谓刷牙法之肇始。现存唐敦煌壁画中就绘有《刷牙揩齿图》;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中也记载了洁牙剂及刷牙方法。如用“升麻半两、白芷、藁本、细辛、沉香各3分,寒水石6分,捣末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尚光洁”。宋代医药卫生的发展,使人们比较普遍地注意口腔的清洁卫生 浏览全文 >>
耳内吹粉法,简称吹耳法,是用管状物品将药散吹入耳内,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最早流传于民间,清代吴尚先搜集、总结民间的外治经验,在他所编著的外治专著《理瀹骈文》中,就收载了数首吹耳方,治疗聤耳、耳定、耳血等病证,为我们今天研究应用此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耳内吹粉法具有清热解毒、收敛干水等作用。对外耳及中耳炎有一定的疗效。 【操作方法】 吹药前先清洗外耳道,然后用纸筒或细竹管或喷粉器,将药散吹入耳内,每日吹3~4次,每次吹少许。 【主治 浏览全文 >>
噙化,即含化。又称噙含。是将药物噙在口中含化用以治病的方法。其作用特点:一是药物直接作用于病位以治口腔疾患;二是通过口腔粘膜和舌下静脉直接吸收,取效迅速。可用于救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 【操作方法】 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药物含于口中,静静等待药物在口腔溶解吸收。 【主治病症】 一、口疮 1.大青叶含化方(《本草纲目》)大青叶(蜜浸)适量,噙含口中,有津液则咽,每次噙含药物1~6小时,每日1次。功能清热解毒。主治心胃之火盛所致 浏览全文 >>
滴耳加压疗法是五官科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通过外界向耳道施加一定的压力,使滴入耳道内的药液能够进入中耳内,从而使药物发挥作用,以达到治疗耳疾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滴耳加压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中国历代医家应用此法较多,一但史书记载不多。神医华佗曾用药汁滴耳治疗耳疾,朱丹溪、程国彭等亦将滴耳加压法熟练地运用于临床治疗疾病。 【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令其患耳朝上。 2.先用消毒棉签将患耳的外耳道内的分泌物擦拭干净。 3. 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