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针灸的应用特点
急症,系指突然发生的疾病或意外损伤而言,有时也包括轻的病症骤然转剧或慢性病症的急性发作。它往往是邪毒过强、损伤过重或致病因子长期作用于机体的结果,表现为气血急剧闭阻或衰竭、脏腑功能逆乱、阴阳极度失调等。急症来势凶猛,病情危重,易于逆变,若不迅速救治,常可危及生命,因此,急症防治一直属于医学科学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历史上看,中医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急症,自周秦迄至明清,代有发明,疗效卓著。也正是在同急性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构成了祖国医学的每一个重要进程。如对急性外感热病、温热病救治规律的探索和总结,促使伤寒与温病学说的诞生;而金元时期的各派论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围绕着急症。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中独特而重要的非药物急救方法,也是最早应用于救急的疗法之一。早在公元前5世纪,名医扁鹊就运用针刺及熨法成功地抢救了虢太子的“尸厥”,成为千古美谈。在历代一些有关急症治疗的医著中,如《肘后备急方》等,都记载了大量针灸救急的内容;还出现过如《备急灸法》这样的专门性急症著作。长期临床实践已经表明针灸在急症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代,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由于其具有方法学上不可否认的长处,在急症治疗中逐渐占据统治地位,使得包括针灸在内的很多行之有效的传统疗法反而湮没不彰。
进入二十世纪下半叶,一方面,疾病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难治病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的同时,急性病症的表现形式和病种也有更新和扩展;另一方面,由于回归自然的思潮的掀起,人们寻求副作用小,非手术疗法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所以,特别从六七十以来,中医治疗急症成为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新一轮热潮。几乎与此同时,广大针灸工作者也同其他中西医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务人员一起,对急症针灸进行了实践、提高和推广,取得长足进展。和传统的以个体经验不同的是,通过一个一个急性病症的具有相当数量样本的治疗观察,运用各种现代手段验证对照,进一步表明,针灸疗法确实是现代急症救治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且有着不少为其他疗法所不及的长处。
针灸救急大致有以下一些应用特点:
(一) 双相调节平衡阴阳
急症救治,以挽救生命,解除危急症候为首务。关键在于迅速有效地平衡逆乱之阴阳。针灸的基本作用即是“调阴与阳”(《灵枢•根结》)。急症之阴阳失衡,主要表现有二:一为气血活动异常。如气血骤闭,针灸可宣痹通闭,恰如孙思邈所云:“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道之,灸以温暖之”(《千金翼方•卷二十八》);如气血剧竭,针灸亦可补气滋阴,回阳救逆,所以《灵枢•终始》指出;“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二为神志活动异常。不论气血痰食闭阻清窍,或系气血虚少不能上承所致的各种神明失常状态,均可用针灸“治神”,予以调节。如休克一症,归属厥脱,为邪胜正虚而阴阳有离决之状,神明受扰,病情危重,借针灸调节之功,激发经气,常能使陷入衰竭之脏器功能平复,神志回复正常。
值得一提的是,针灸调节具有双向的特点,即在扶正的同时,又可祛邪。这在复杂多变的救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试以针灸抗炎为例,急性炎症均包括防卫反应和损伤反应两个方面,防卫反应太过或不及,均会使炎症加重;而损伤反应任其发展,亦将招致病变不可逆转。已经观察到,针灸治疗既能提高机体的正常防卫反应能力,控制过分的防卫反应,使它保持在适度的状态,同时又有效地抑制损伤反应,减轻对机体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