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瘀血、浊气、痰饮停留于体表组织而产生的赘生物,中医称为瘤。《诸病源侯论》曰:“瘤者,皮内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瘤。”本病各处可生,或发于皮肉之间,或发于筋骨之内。根据中医历代文献,大多分为六瘤,除脂瘤外,均配合五脏而定名,如气瘤属肺,肉瘤属脾,筋瘤属肝,血瘤属心,骨瘤属肾。中医文献中瘤与癌是分别论述的,癌是恶性的,瘤则多为良性。气瘤是指皮肤间的多发性肿瘤,其特点是肿块浮浅柔软而有弹性,宛如气在瘤中,挤压后随手弹起,故名气瘤。类似 浏览全文 >>
血栓性静脉炎是指静脉内腔的炎症,同时伴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多见的周围血管病。主要由静脉管壁损伤、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形成。临床症状,可分浅层和深部静脉炎两类。(l)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腹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的2一5厘米,长的如细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无全身症状。(2)深部静脉炎,好发于下肢的小腿、胸静脉及股髂静脉,前者为小腿肿胀,后者 浏览全文 >>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中老年(45岁以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一部分。多见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大、中型动脉硬化狭窄和继发血栓形成引起闭塞,使肢体发生缺血。临床表现:早期主要患脚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小腿痛胀和肌肉萎缩,病情进行多较缓慢。如腹主动脉下端或髂动脉发生闭塞时,走路后整个臀部和肢体部有酸胀疼痛与乏力感。如肢端动脉发生急性血栓闭塞时,患脚突然严重缺血,出现苍白、紫绀瘀黑、冰冷、持续静息痛,夜间更为剧烈,甚至趾蹠出现坏疽或溃疡感染,严重者出现全身中毒症,往往导致心、脑、肾等血管病变。本病 浏览全文 >>
本病又名“席疮”,因久着席褥生疮而命名。多见于昏迷、半身不遂或下肢瘫痪等长期卧床的病人。好发于易受压迫及摩擦的部位,如尾骶、脊背、坐骨结节、足跟等处。本病的临床表现,初起时多在尾骶、脊背、足跟、坐骨结节等部位的皮肤上,有一破损面,或为一小褐色红斑;逐渐形成黑色痂盖,其四周的皮肤色于暗红、缺乏光泽和弹性,终于溃腐,形成局限性浅表溃疡,肿势平塌散漫,腐肉不易脱落,脓水不多,不易收敛,有的自觉疼痛,有的不痛,此时应积极治疗,避免再受压,让坏死肉与正常皮肉分离并脱落,四周肿势 浏览全文 >>
本病是发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胫骨脊两旁、踝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慢性溃疡。因其发病部位在裙边,故又称“裙边疮”。患病后长年不愈,俗称“老烂脚”,现代医学称小腿慢性溃疡。臁疮患者多有经久站立工作史,患肢多有下肢静脉曲张病;溃疡发于小腿下三分之一处,踝骨上端的内外侧,而以内侧为多。溃疡日久不愈,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疮面肉色灰白,流溢灰黑或带绿色秽臭脓水,若疮面碰伤或损伤血管,容易出血。溃疡周围皮肤色素沉着,可伴有皮炎、湿疹。本病常反复发作,在发作时先痒 浏览全文 >>
冻伤是人体受低温侵袭后发生的损伤。临床上,冻伤可分为冻疮、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又称冻僵)。冻疮是指在指趾、耳、鼻等处局部皮肤轻度冻伤,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局部冻伤是在缺乏防寒措施的清况下,耳、鼻、面部及肢体受到冷冻作用(多在冰点以下)发生的,症状比冻疮严重;全身冻伤是指人体受严寒侵袭,全身降温所造成的损害,病情最严重。冻伤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苍白,冰冷,疼痛和麻木,丧失知觉。根据受冻程度,临床表现可分为3度:1度冻伤(红斑期),皮肤红肿充血,灼痛或瘙痒,经10-15天后症状消失,表皮脱落;2 浏览全文 >>
烧伤系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固体或电、放射线及化学物质的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损伤。临床以火焰伤和烫伤为常见。由于引起烧伤的病因,烧伤面积、程度、部位以及烧伤者的年龄、体质不同,其临床表现亦不同,预后亦各异。判断烧伤的程度,首先须了解烧伤的面积和深度,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测定烧伤面积的计数有“九分法”、“手掌法”、“儿童烧伤计算法”三种。“九分法”将全身皮肤面积分为11个九等分,即头、面、颈9%,二上 浏览全文 >>
虫螫伤是指虫类通过其毒刺及毒毛刺螫或口器刺吮而使人发病,轻者仅有局部皮肤症状,严重者亦可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能螫伤人体的毒虫种类较多,临床上多见为蜂螫伤、蜈蚣咬伤、蝎螫伤等。虫螫伤致病原因为虫螫后,毒素通过其毒刺或毒毛注入人体引起中毒反应。蜂螫伤临床表现常表现为颜面、手背、手臂等暴露面被螫处有痛痒感及灼热感,轻者局部出现中心有瘀点的红斑、丘疹,严重螫伤者皮肤大片潮红、肿胀,常有水疱,伴有头晕、恶心、呕吐、恶寒发热、脉细弱、血压下降,甚至危及生命。蜈蚣咬伤临床表现咬伤处有两个症点, 浏览全文 >>
本病在我国南方各省夏秋农忙季节较为多见。被毒蛇咬伤后,可发生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并有一定的死亡率。国内主要毒蛇有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蝮蛇、尖吻蝮、竹叶青、烙铁头、蛙蛇、海蛇等10种。被毒蛇咬伤后,一般都有较粗大而深的牙痕,局部伤口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或有麻木蚁走感,局部肿胀有发展趋势,附近淋巴结肿大;或有出血不止;或有水、血疱形成。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的蛇毒主要是神经毒,局部伤口出现轻度疼痛,并有麻木感,伤口流血不多,患肢无弥慢性肿胀,易被疏忽,全身症状有头昏、嗜睡、肌肉关节酸痛、 浏览全文 >>
本病是以皮肤进行性浮肿、硬化,最后发生萎缩为特征的一种结缔组织病,临床上分局限性和系统性硬皮病两种。局限性者硬化只限于皮肤,呈片状、带状或点状损害,多发生于头额、面颊及四肢等部位。系统性者根据病情轻重,又分肢端性和弥漫性两型,实质上两者属同一病,主要不同点在于肢端性硬皮病开始于手、足、面部等处,受累范围相对局限,进展较缓,预后较好。本病的临床表现,早期皮肤紧张变厚,皱纹消失,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苍白或淡黄。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变硬,表面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捏起,患处皮肤无汗,毛发脱落,色素沉着,间 浏览全文 >>
本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范畴,好发于20-40岁的女性,常有光敏感,临床表现复杂,病程缠绵,乃疑难之症。红斑狼疮一般分为盘状和系统性两型,前者以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而且多发生在面部,呈持久性圆形或不规则形片状红斑,上覆粘着性鳞屑,边缘清楚,有毛细血管扩张,鳞屑下面有角质栓和扩大的毛囊口,伴有程度不等的瘙痒和烧灼感。常在日晒或过度劳累后加剧,极少数可转变成系统型。后者除面部水肿性蝶形红斑外,还可累及各系统的组织和器官,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或有肾炎、心包炎、胸膜炎、肝脾肿大、神经精神障碍等 浏览全文 >>
白塞氏病又称眼、口、皮肤、生殖器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本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损害表现为舌、齿龈、腭或颊粘膜的痛性浅溃疡(偶见咽、鼻处的溃疡);其次是皮肤损害,以小腿的结节性红斑多见,也可呈痤疮样,毛囊炎样损害或多形性红斑样损害,而疾病的发作期针刺反应往往阳性;生殖器的病变以阴囊、阴唇上的溃疡常见,也可发生在宫颈、阴道、龟头、阴茎等处;眼部病变一般为虹膜炎、前房积脓、视网膜炎(出血)、视神经炎(萎缩)等。此外患者的舌蕈状乳头大多有明显萎缩,而丝状乳头不受影响,还可发生关节红 浏览全文 >>
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肌肉病变伴多样皮肤损害,还可并发各种内脏损害。无皮肤症状者称多发性肌炎。皮炎好发于女性,儿童亦时有发生,起病大多缓慢,主要症状在皮肤和肌肉。皮损可先于肌肉症状数周至数年发生,也有以肌肉为初发症状,或二者同时发病。皮肤症状以眼睑为中心出现浮肿性紫红色斑疹,并向周围扩大,甚至可累及头皮及耳部。肘、膝关节伸侧面可有红斑、丘疹、鳞屑、毛细血管扩张和色素减退。而掌指关节和指关节伸面的萎缩性红斑(高登氏征)具有特征性。甲皱襞有僵直毛细血管扩张,躯干部皮损常呈网状皮肤异色症 浏览全文 >>
本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综合征,以儿童为多见。其临床特点:起病急骤,主要有长期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游走性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血沉增速,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能使症状缓解,但减量或停用激素时症状常可复发。现代医学对本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感染史,尤其是链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由于血培养阴性,故一些学者认为与感染性变态反应有关。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由于本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只有排除其他疾病后才能肯定诊断。 浏览全文 >>
干燥综合征临床上分为三型:(1)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即单纯性干燥综合征,主要累及唾液腺和泪腺等。(2)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即合并全身结缔组织病的干燥综合征,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3)干燥综合征合并某些器官的原发性疾患,例如慢性活动性肝炎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女性,起病隐袭,病程较长。以眼结合膜、口腔咽喉干燥为主要症状,唾液腺(以腮腺为主)肿胀发酸,淋巴结、肝脾肿大,皮肤干燥脱屑,毛发稀疏变脆,部分患者有雷诺氏现象。继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常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 浏览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