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银屑病是什么 原因、症状、诊断、治疗
本病是原因不明而少见,临床以红斑、丘疹、浸润、鳞屑性皮损,无自觉症状或伴轻微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皮肤病,与银屑病无任何联系。
根据类银屑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四型:(1)点滴型类银屑病。此型较常见,表现为针头至指甲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或斑丘疹,表面附有细薄鳞屑,无银屑病中所见的点状出血现象,多见于躯干及四肢等处,不发生于头面,掌蹠及粘膜。病程缓慢,一般约半年左右可逐渐消退,也有数年不愈者,不并发内脏器官疾病。
(2)斑块型类银屑病。此型较少见,表现为界限清楚的斑块,硬币至掌大,或相互融合,色淡红或紫褐,上覆细薄鳞屑,无点状出血现象。好发于躯干及四肢,不侵犯粘膜,冬重夏轻,病程缓慢,一般不会自然消退。此型病损有演变为蕈样肉芽肿可能,由此有人把该型归入蕈样肉芽肿。
(3)苔藓样型类银屑病。此型极少见,表现为类似扁平苔藓的扁平小丘疹,表面附有细薄鳞屑,丛集成网状片块,可以有点状皮肤萎缩与异色症样改变。因此容易误诊为血管性萎缩性皮肤异色病及不典型的扁平苔藓。损害广泛分布于颈部两侧、躯干上部及四肢,也可发生于头皮及面部。有人否定此型存在,认为可能是不典型的扁平苔藓,或是早期蕈样肉芽肿,或是不典型的滴状类银屑病。
(4)痘疮样型银屑病。此型罕见。急性发病,表现为淡红色针头至扁豆大小水肿性红斑、丘疹或丘疱疹,迅速变为大疱、脓疱,严重者疱内可有出血。中央凹陷,状如痘疱。疮破后可有糜烂、结痂,甚至形成坏死溃疡,愈后留有凹陷的疤痕。皮损散在性泛发于躯干、腋窝及四肢,而不累及掌蹠和粘膜。自觉症状缺乏或有微痒感。有时可伴有乏力、发热、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有人认为此型应属血管炎。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有认为因病灶致敏;有认为可能是病毒感染;有人发现本病的血管壁有免疫复合物存在,因此推测可能是一种免疫复合物疾病,但均未进一步证实。
本病的诊断有时较困难。病理组织学检查,点滴型显示无特异性慢性炎症改变;斑块型的组织病理类似蕈样肉芽肿;苔藓型显示类似扁平苔藓病理组织像;痘疮样型显示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组织像。
现代医学对各型类银屑病均无特效疗法。砷剂、维生素D2、金制剂、四环素、氨苯砜、氯喹、抗组织胺剂等均被试用。对病情严重的痘疮样类银屑病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时见效。局部疗法可应用紫外线照射、水扬酸、煤焦油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制剂。
祖国医学对类银屑病的文献记载缺乏,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认为本病是由于风寒外邪侵入肌肤,以致营卫失和、气血凝滞而成,若久着不去,郁而化热,可导致热毒蕴积;或因气阴两虚之本,由于阴虚滋生内热,气虚引起血瘀,以致血热血瘀,阻于肌肤而生。(陈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