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是什么 原因、症状、诊断、治疗
本病是由病毒引起,以弛缓性麻痹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故又名小儿麻痹症。临床以发热,伴有咳嗽、咽痛,或呕吐、泄泻、腹痛,全身肌肉疼痛,继而出现肢体痿软、肌肉弛缓萎缩等为主要表现。潜伏期为3一35天。前驱期数小时至3一4天,起病缓急不一,低热或中度发热、乏力、咽痛、咳嗽或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多数患者体温下降而迅速痊愈,称为须挫型;少数进入瘫痪前期,体温再次上升,除呼吸道、肠道症状外,往往出现头痛、全身肌痛伴有感觉过敏或异常等神经系统症状,一般经3一4天热降、症状消失而愈。少数进入瘫痪期,在起病后 2一10天,可突然出现肢体瘫痪或逐渐加重,轻症1一2天后不再进展,多数在体温下降后瘫痪停止发展。据瘫痪出现部位和程度,临床还分脊髓型麻痹、延髓型麻痹、脊髓延髓型麻痹、脑型麻痹等类认。
脊髓灰质炎病毒为一种圆形的微小病毒,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强,低温下可长期存在。l一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染源为病人及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及粪便内均可排出病毒,由于通过飞沫传播的时间很短,故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为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后人体对同型病毒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
本病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表现,当时流行情况和接触史。脑脊液的检查有助诊断,瘫痪前期脑脊液即有明显变化,外观清沏或微浊,压力稍高,细胞数每立方毫米数十至数百,偶然见到100O以上,中性粒细胞增多,蛋白质量逐渐增加且持续较久。恢复期血一清较早期血清抗体效价≥4倍增长亦有助于诊断。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除一般疗法外,于重症患者可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继发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对瘫痪肢体可用理疗以促进恢复。此外无特殊治疗方法。
中医学对本病很早就有论述,如《内经》中就有“五脏使人痿”之说,疾论中将疫证分为痿甓、脉疾、筋痪、内痿、骨痿等,且很早就认识到本病是一种时疫性疾病,有较为强烈的传染性。对本病急性期,一般用清热解毒、利湿疏风等法治疗;若湿热已尽,则多子补养气血、调补肝肾之剂。临床上可分为:(l)邪犯肝胄,肺失清肃,胃失和降,治宜解表清热,利湿通络;(2)邪窜经络,湿热内蕴阳明,熏蒸于里,窜犯经络,治宜清热解毒,宣络利湿;(3)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筋脉失养,气血受损,治宜补气养血,活血通络;(4)肝肾亏损,肝肾两伤,筋脉失养,治宜补益肝肾,温通经络。此外,更有邪陷心肝,治予清心开窍,平肝熄风;痰阻肺络。治用豁痰理气等辩证论治法。(赵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