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的另一面
时间:2022-03-17 15:37:57
来源:贤商秘方网
许国祯(1208-1283),出身世医之家,博涉经史。忽必烈登基为元世祖后,任其为太医院使。许氏既精于医药,又敢于谏言。伯撒王妃患眼疾,经太医针刺后,视力受损,世祖大怒,“欲坐以死罪”。许氏进谏,曰:“罪固当死,然原其情乃恐怖失次所致,即诛之,后谁敢复进?”元世祖认为有理称他“国祯之直,可作谏官。”某次,元世祖患足疾,许氏诊察后处以汤药治疗,元世祖嫌其味苦拒绝进服。许氏面陈曰:“古人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皇帝仍然拒服。未几,足疾加重,急召许氏再治,并说:“不听汝言,果困斯疾。”许国祯进一步谏曰:“良药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愿留意焉。”世祖听后大喜,先后授以荣禄大夫、礼部尚书等要职。
像许国祯这样既是名医,又敢于谏言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即在以医救人的同时,又能以身济世。大至国计民生,小到世井民情,都能尽力参与,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等良医为良相,既治国而活人”,显露了不俗之抱负。明代王纶(1460——1537?),早年步入仕途,当过布政使、巡抚等官,职位胜过张仲景当过的太守。他在官宦生涯中坚持钻研医学,为人治病,有记载他“朝听民讼,暮疗民疾,历著奇验”,与张仲景“坐堂行医”大概差不多。
许多名医在医学之外,作出许多济世之举,甚至建立功业,下面试看一些例证。
山中宰相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著名医家,讲究养生隐居山中。梁武帝对陶氏很器重,朝廷每有吉凶征讨大事,必先去函咨询于陶弘景,陶弘景亦回书作答,每个月中必有几封书信来往,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杭州嵇接骨桥。杭州有座建造于南宋时期的青石雕花桥,至今尚存,人们叫它“嵇接骨桥”,可谓名医济世的一座丰碑。南宋年间,杭州有位嵇姓医生,善于接骨疗伤,时人称呼为“嵇接骨”。他家住河东,河西病人来看伤病要绕行远路,往往耽误病情。“嵇接骨”深感于此,决心在河上修座桥,攒钱几年,仍不够用。一天,皇帝赵构外出狩猎,从马背上掉下,摔断了脚骨。太医们想方设法,伤不见好。有人推荐“嵇接骨”,他入宫看了赵构的伤势,敷以伤药,不几天伤痛即愈。赵构非常高兴,要留他做御医,被谢绝;赠他金银,也被推辞。只向皇帝请求,在他家门口造座桥,以方便就诊百姓。赵构应允,于是修造了这座石桥,至今仍在济世利民。
借治病巧发饭团。清代,某年盛夏,南京大官僚吕其维的独生子生了怪病:不寒不热,只是身上的皮肤碰不得,连衣服都不能穿,皮肤虽不红不肿,但一碰就疼得哇哇乱叫。吕特请名医叶天士来诊治。进得吕府,但见少爷浑身赤裸,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叶天士听过病情,问道:“这病起于何时?”左右答:“四天前,少爷在后园的荷花池边乘凉,一觉醒来,便得了这个怪病。”叶天士来到后院花园,只见荷花池边有几棵大柳树,浓荫下确是十分凉快。叶天士左右上下观察一番,便回了书房。叶天士开了一张药方:白糯米300石,淘净蒸熟,制成饭团,连做三天,方可化疾为愈。吕其维莫名其妙,叶天士说:“这是怪病怪用药。”待饭团蒸好后,叶天士又吩咐:“少爷的病属邪恶上身,三百石饭团为驱邪之用。可在南京城最热闹处,设摊发放,凡衣着褴褛者,每人四只。”为了治儿子的病,吕其维只好照办。连续两天,吕其维在南京发放饭团,穷人们闻风而至,欢欢喜喜得到四只糯米饭团,吃了两顿饱饭。到了第三天,叶天士说:“今日留下两个饭团,其他照常办理。”然后,拿起两个不冷不热的饭团,在少爷的周身擦抹了几下,那饭团像是灵丹妙药,少爷顿时精神一振,翻身跃起,纳头便拜:“救命恩人,救命恩人。”吕其维也连连拱手:“神医,神医。”
按:吕少爷的病乃由树上的刺毛虫引起。盛夏,树上有多刺毛虫,经太阳一晒,刺毛虫身上便会落下许多刺毛。吕少爷贪凉睡在树阴下,毛刺便落了一身引起怪病,叶天士细心观察,求得病因,用饭团粘去便好了。叶天士让吕家发放饭团,意是借助吕氏之财,帮助穷人填饱肚子,虽是暂时之策,毕竟显示了叶氏一番济世之意,可谓用心良苦。
谈史有怀经世略。何书田(1774-1837),清末名医,世称“起疾如神,为嘉道间吴下名医之冠”。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何书田曾多次为林及其家人治病,屡起大症,二人成为至交。林则徐向何氏垂询治国安邦之策,何费时四天,写出《东南利害策》13条献之,被林则徐采用了9条。林则徐关心戒烟,留意为吸毒者解难,请何书田拟定戒毒方剂,何书田创造出著名的戒烟药由18味组成,命名“林文忠戒烟丸”,世称“林十八”。林则徐手书楹联赠予何书田:“谈史有怀经世略,检方常著活人书”,盛赞何氏“活人”的同时,尚有“经世”之略。
丁甘仁博施济众。沪上名医丁甘仁的诊室挂有“博施济众”之匾,系孙中山大总统亲书赠之。盖丁氏热心公益事业,济世扶贫,作出许多善举,时人皆有口碑。他首先在沪南、沪北创办了两所广益中医院,嘉惠贫困病人。每诊仅收1角(当时丁氏诊金为1.2元),即可免费得药一帖。由于丁氏善举影响,又有多医慷慨解囊,创设了仁济善堂、联义善会、一善社等多家施医所,广济大众,流泽无穷。“博施济众”匾即孙中山感其诚德而嘉勉之。
徐小圃捐银救国。儿科名医徐小圃急公好义,雅好收藏,富于爱国精神。抗战初期,他不惜将多年珍藏的各式银器捐出,其中多是名人馈赠的银盾、银杯等,十分珍贵,总计2000两,用于购买救国公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徐小圃捐出珍藏爱物,确为爱国义举。
曹炳章雪耻灵丹。抗战时期,日本制造的翘胡子牌“仁丹”在中国市场倾销,搜刮民脂民膏,冲击我国医药事业。绍兴名医曹炳章十分气愤,他要把“仁丹”赶出市场,为中医扬眉吐气。他翻阅了大量医药资料,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精心研制了一种价廉效高的丹药,命名为“雪耻灵丹”。投放市场后,深受民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不久,日本“仁丹”气数已尽,无人问津。“雪耻灵丹”是曹炳章发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
像许国祯这样既是名医,又敢于谏言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即在以医救人的同时,又能以身济世。大至国计民生,小到世井民情,都能尽力参与,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等良医为良相,既治国而活人”,显露了不俗之抱负。明代王纶(1460——1537?),早年步入仕途,当过布政使、巡抚等官,职位胜过张仲景当过的太守。他在官宦生涯中坚持钻研医学,为人治病,有记载他“朝听民讼,暮疗民疾,历著奇验”,与张仲景“坐堂行医”大概差不多。
许多名医在医学之外,作出许多济世之举,甚至建立功业,下面试看一些例证。
山中宰相陶弘景。陶弘景(456-536),南北朝时著名医家,讲究养生隐居山中。梁武帝对陶氏很器重,朝廷每有吉凶征讨大事,必先去函咨询于陶弘景,陶弘景亦回书作答,每个月中必有几封书信来往,时人谓之“山中宰相”。
杭州嵇接骨桥。杭州有座建造于南宋时期的青石雕花桥,至今尚存,人们叫它“嵇接骨桥”,可谓名医济世的一座丰碑。南宋年间,杭州有位嵇姓医生,善于接骨疗伤,时人称呼为“嵇接骨”。他家住河东,河西病人来看伤病要绕行远路,往往耽误病情。“嵇接骨”深感于此,决心在河上修座桥,攒钱几年,仍不够用。一天,皇帝赵构外出狩猎,从马背上掉下,摔断了脚骨。太医们想方设法,伤不见好。有人推荐“嵇接骨”,他入宫看了赵构的伤势,敷以伤药,不几天伤痛即愈。赵构非常高兴,要留他做御医,被谢绝;赠他金银,也被推辞。只向皇帝请求,在他家门口造座桥,以方便就诊百姓。赵构应允,于是修造了这座石桥,至今仍在济世利民。
借治病巧发饭团。清代,某年盛夏,南京大官僚吕其维的独生子生了怪病:不寒不热,只是身上的皮肤碰不得,连衣服都不能穿,皮肤虽不红不肿,但一碰就疼得哇哇乱叫。吕特请名医叶天士来诊治。进得吕府,但见少爷浑身赤裸,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叶天士听过病情,问道:“这病起于何时?”左右答:“四天前,少爷在后园的荷花池边乘凉,一觉醒来,便得了这个怪病。”叶天士来到后院花园,只见荷花池边有几棵大柳树,浓荫下确是十分凉快。叶天士左右上下观察一番,便回了书房。叶天士开了一张药方:白糯米300石,淘净蒸熟,制成饭团,连做三天,方可化疾为愈。吕其维莫名其妙,叶天士说:“这是怪病怪用药。”待饭团蒸好后,叶天士又吩咐:“少爷的病属邪恶上身,三百石饭团为驱邪之用。可在南京城最热闹处,设摊发放,凡衣着褴褛者,每人四只。”为了治儿子的病,吕其维只好照办。连续两天,吕其维在南京发放饭团,穷人们闻风而至,欢欢喜喜得到四只糯米饭团,吃了两顿饱饭。到了第三天,叶天士说:“今日留下两个饭团,其他照常办理。”然后,拿起两个不冷不热的饭团,在少爷的周身擦抹了几下,那饭团像是灵丹妙药,少爷顿时精神一振,翻身跃起,纳头便拜:“救命恩人,救命恩人。”吕其维也连连拱手:“神医,神医。”
按:吕少爷的病乃由树上的刺毛虫引起。盛夏,树上有多刺毛虫,经太阳一晒,刺毛虫身上便会落下许多刺毛。吕少爷贪凉睡在树阴下,毛刺便落了一身引起怪病,叶天士细心观察,求得病因,用饭团粘去便好了。叶天士让吕家发放饭团,意是借助吕氏之财,帮助穷人填饱肚子,虽是暂时之策,毕竟显示了叶氏一番济世之意,可谓用心良苦。
谈史有怀经世略。何书田(1774-1837),清末名医,世称“起疾如神,为嘉道间吴下名医之冠”。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何书田曾多次为林及其家人治病,屡起大症,二人成为至交。林则徐向何氏垂询治国安邦之策,何费时四天,写出《东南利害策》13条献之,被林则徐采用了9条。林则徐关心戒烟,留意为吸毒者解难,请何书田拟定戒毒方剂,何书田创造出著名的戒烟药由18味组成,命名“林文忠戒烟丸”,世称“林十八”。林则徐手书楹联赠予何书田:“谈史有怀经世略,检方常著活人书”,盛赞何氏“活人”的同时,尚有“经世”之略。
丁甘仁博施济众。沪上名医丁甘仁的诊室挂有“博施济众”之匾,系孙中山大总统亲书赠之。盖丁氏热心公益事业,济世扶贫,作出许多善举,时人皆有口碑。他首先在沪南、沪北创办了两所广益中医院,嘉惠贫困病人。每诊仅收1角(当时丁氏诊金为1.2元),即可免费得药一帖。由于丁氏善举影响,又有多医慷慨解囊,创设了仁济善堂、联义善会、一善社等多家施医所,广济大众,流泽无穷。“博施济众”匾即孙中山感其诚德而嘉勉之。
徐小圃捐银救国。儿科名医徐小圃急公好义,雅好收藏,富于爱国精神。抗战初期,他不惜将多年珍藏的各式银器捐出,其中多是名人馈赠的银盾、银杯等,十分珍贵,总计2000两,用于购买救国公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徐小圃捐出珍藏爱物,确为爱国义举。
曹炳章雪耻灵丹。抗战时期,日本制造的翘胡子牌“仁丹”在中国市场倾销,搜刮民脂民膏,冲击我国医药事业。绍兴名医曹炳章十分气愤,他要把“仁丹”赶出市场,为中医扬眉吐气。他翻阅了大量医药资料,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精心研制了一种价廉效高的丹药,命名为“雪耻灵丹”。投放市场后,深受民众欢迎,人们争相购买。不久,日本“仁丹”气数已尽,无人问津。“雪耻灵丹”是曹炳章发扬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