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李中梓治病趣闻
时间:2022-03-17 15:37:56
来源:贤商秘方网
李中梓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一次,一人患伤寒,病逾5日,泄泻不止,心中烦乱不安,两目上视,遍服诸止泻药皆不见效。病家请李中梓诊治。
李诊脉后说,病人寸、关、尺三部脉沉而数,切按病人腹中有结粪,用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治疗,且大黄量加倍使用。病人服泻药后,连续拉了2次,慢慢地泄泻便止住了,心中烦乱也渐渐消失。病人腹泻,医生止泻,这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李中梓反而用泻药呢?
原来,这种奇特的治法在中医学中叫做“反治法”。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便是反治法的具体应用。若此时止泻,积秽未去,病人更觉腹胀,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再如腹胀,最常见的原因为饮食过多引起,若给病人吃些消导药,排出腹内积气、食滞,腹胀便会减轻,这是常法。但腹胀若由于中气下陷所致,就不能用消导药,而要用补气升提药,这叫做“塞因塞用”。
人们通常认为,中药煎好后,只须待其变温喝下即可。其实,服药大有文章,使用得法,常能增强疗效。
又一次,李中梓遇上一位病人,这人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昏烦闷绝不时地要冷水喝,手扬足掷,一派热症表现。李中梓通过诊脉,发现其脉象洪大无邪,机丝线一般细,说:“其脉浮大沉小,这是阴证似阳的表现。”于是拟出一剂以温热药为主的助阳方剂。并告诉病家,煎好药放入井中,待其冰冷时再服。旁人疑惑不解:“病人一派热性症状,为何还要用温热药呢,这岂不是‘火上浇油’?”李中梓回答道:“这一派热证是阴盛至极造成的。烦躁面赤是假象,持脉重按细如丝线,可知病属寒性。既属寒证,故必须用附子、干姜等温热药来温补阳气。”又有人问:“那您为何又要将煎好的药放于井中呢?” 李中梓答道:“病人外热虽是假象,但这种情况下服湿热药易致呕吐,特别是热服或温服时更易发生。内寒证却非用热药不可,所以我把药放入井水中冰冷,达到热药凉服的目的。”旁人点头称是。
果然,仅仅服药一剂后,病人狂躁即去,再服一剂,神清气爽而病愈。
李诊脉后说,病人寸、关、尺三部脉沉而数,切按病人腹中有结粪,用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治疗,且大黄量加倍使用。病人服泻药后,连续拉了2次,慢慢地泄泻便止住了,心中烦乱也渐渐消失。病人腹泻,医生止泻,这是理所当然的,为什么李中梓反而用泻药呢?
原来,这种奇特的治法在中医学中叫做“反治法”。二千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便是反治法的具体应用。若此时止泻,积秽未去,病人更觉腹胀,甚至会酿成严重后果。再如腹胀,最常见的原因为饮食过多引起,若给病人吃些消导药,排出腹内积气、食滞,腹胀便会减轻,这是常法。但腹胀若由于中气下陷所致,就不能用消导药,而要用补气升提药,这叫做“塞因塞用”。
人们通常认为,中药煎好后,只须待其变温喝下即可。其实,服药大有文章,使用得法,常能增强疗效。
又一次,李中梓遇上一位病人,这人烦躁不安、面赤身热,昏烦闷绝不时地要冷水喝,手扬足掷,一派热症表现。李中梓通过诊脉,发现其脉象洪大无邪,机丝线一般细,说:“其脉浮大沉小,这是阴证似阳的表现。”于是拟出一剂以温热药为主的助阳方剂。并告诉病家,煎好药放入井中,待其冰冷时再服。旁人疑惑不解:“病人一派热性症状,为何还要用温热药呢,这岂不是‘火上浇油’?”李中梓回答道:“这一派热证是阴盛至极造成的。烦躁面赤是假象,持脉重按细如丝线,可知病属寒性。既属寒证,故必须用附子、干姜等温热药来温补阳气。”又有人问:“那您为何又要将煎好的药放于井中呢?” 李中梓答道:“病人外热虽是假象,但这种情况下服湿热药易致呕吐,特别是热服或温服时更易发生。内寒证却非用热药不可,所以我把药放入井水中冰冷,达到热药凉服的目的。”旁人点头称是。
果然,仅仅服药一剂后,病人狂躁即去,再服一剂,神清气爽而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