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是什么 原因、症状、诊断、治疗
扁平苔藓是一种皮肤——粘膜慢性病损,可单独发生于口腔或皮肤,也可两者同时罹患。少数病例还可见于生殖器、指甲或趾甲。本病因发生于皮肤的损害特点是扁平而有光泽的多角形丘疹,融合后状如苔藓而命名。发生于口腔粘膜的扁平苔藓因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转归预后等方面均与皮肤扁平苔藓有较大差异,近来也有人认为它是区别于皮肤扁平苔藓的一种独立疾病。
口腔扁平苔藓的主要特征是珠光色条纹,其白纹可向各个方向延伸,或交织呈网状、树枝状、环状等不同形态,或呈斑块状,有时可出现丘疹、水疱、糜烂等多种病损,患者自觉粗糙、牵拉或疼痛。组织病理变化是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或粒层肥厚,基底细胞坏死、液化、变性,基底膜下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基底细胞间变。加上口腔扁平苔藓有一定比例的癌变率,尤其是出现长期反复糜烂或萎缩的病例癌变率较高,有人认为本病实质上是一种癌前病变。
西医认为本病病因不明,从临床和基础的研究中发现可能与病毒或细菌感染、遗传、慢性肝炎、胃溃疡等系统疾病,以及免疫亢进等有关。
本病的诊断依据主要有:口腔粘膜的白色珠光色条纹或斑块,慢性病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病患者中年女性稍多于男性。极少自愈。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有:去除口腔内局部刺激因子;局部消炎抗菌;内服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氯化嗪啉、维生素等药物。
中医认为本病与“口破”、“口糜”相象,也有认为与“口蕈”、“口癣”类似。其发病与内伤七情,外感风热燥邪有关。例如思虑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温内停,蕴而化热,热则生燥,燥胜则干,可导致粘膜粗糙,白色条纹,渗出糜烂;外感风热,入里化火,上蒸于口,亦可加重病情。因脾为后天之本,主一身肌肉,开窍于口;肝主疏泄,怒则伤肝,肝阳上亢,耗伤阴血,更增内燥,故本病常责之于脾、肝两经。祖国医学对本病有疏肝解郁、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滋肾补肝等法。(周曾同)